血管外科

首页 血管外科 科室动态 详细
首页 血管外科 科室动态 详细

·血管外科一例Buerger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行动静脉转流术

发布时间:2024.06.24
字号:

患者是一名43岁的中年男性, 因“ 双下肢疼痛1+年 ”于血管外科门诊就诊后,血管门诊医生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决定让其住院治疗。患者自诉既往有吸烟史20+年,20支/天。主要临床表现:以双下肢疼痛为主要表现,左下肢为甚,行走后加重,休息可缓解,行走距离约50米。入院后专科查体:双足皮温降低,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胭动脉搏动未扪及。

入院后完善检查CTA:1 .左侧股深动脉关闭非钙化斑块形成,管腔局部重度狭窄。左侧股动脉管壁非钙化斑块形成,管腔局部轻度狭窄。2 .左侧胭动脉非钙化斑块形成,局部管腔重度狭窄,远端管腔闭塞。右侧胭动脉管壁非钙化斑块形成, 管腔局部轻度狭窄。3 .左侧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部分未见显影、部分显影浅淡。右侧胫前动脉未见显影,胫后动脉断续、显影浅淡 。

患者入院后告知严格戒烟,给予扩管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在充分完善术前准备及评估病情后在2023年11月9日全麻下左下肢血管探查+左侧胭动脉及胫腓干静 脉动静脉转流+左下肢小隐静脉移植术,手术大致经过:取俯卧位,于左侧胭窝行Z字切口,逐层分离至至血管鞘,游离出小隐静脉、胭动脉、胭静脉、胫腓干静脉,取小隐静脉约4cm,倒置后将小隐静脉分别与胭动脉及胫腓干静脉行端侧吻合,检查吻合口及伤口处无明显渗血后,逐层缝合伤口。

术后继续给予阿司匹林、沙格雷酯抗血小板,己酮可可碱、罂粟碱扩血管、改善循环,加用利伐沙班2.5mg抗凝。术后愈后情况:患者左下肢皮温较前明显升高。但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胭动脉仍不能扪及,患者自诉左下肢疼痛较前好转,可行走1km左右出现左下肢酸胀不适。

于2024年4月9日再次来我院门诊就诊,拟行二次手术治疗,术前复查CTA:1.左侧胭动脉及胫腓干动静脉转流术后。左侧胭动脉散在非钙化斑块形成,局部管腔重度狭窄,远端分支未见显影,局部与左侧胭静脉相通,远端显示不清,闭塞可能;左下肢静脉、髂静脉提前显影,未见充盈缺损。左侧腓动脉近端阶段显示,远端纤细;左侧胫前动脉近端未见显示,远端侧枝代偿显示。2.左侧股深动脉管壁非钙化斑块形成,管腔局部重度狭窄。左侧股动脉管壁可见非钙化斑块形成,管腔局部轻度狭窄。3.右侧胭动脉管壁非钙化斑块形成,管腔局部轻度狭窄。4.右侧胫前、胫后动脉未见显影。5.双侧足背动脉显影差。

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后于2024-4-12于椎管内麻醉下行左下肢血管探查+左下肢胫腓干静脉近端结扎术。术后继续抗板、抗凝、扩血管治疗。术后复查左下肢动静脉彩超:1.左侧胭窝处切口后方皮下血肿形成。2.左侧胭动脉闭塞。3.左侧胫后静脉其中一根近心端血流瘀滞。出院后嘱患者1月后门诊复查,继续口服抗凝、抗板治疗。1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下肢疼痛较前明显好转,可持续行走1-2小时无明显症症状。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s病)是一种慢性炎性动脉闭塞性病变,1908年,Buerger首次详细描述了该疾病的组织病理表现,又称为Buerger’s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静脉,导致下肢疼痛、肢体远端皮温降低,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体远端溃疡,甚至坏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预约挂号
门诊排班 科室导航 医药代表预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