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处多多的踝泵运动这样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什么是踝泵运动? 踝泵运动是以踝关节为中心,通过小腿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发生规律的收缩和舒张起到泵的作用,从而加速下肢静脉血液流动,缓解血液淤滞状态,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 血栓发生的3个因素主要为血流缓慢、血液高凝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而踝泵运动主要是通过提高血流速度、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DVT的发生。 近年来,踝泵运动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之一,因其简单、方便以及经济已经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 踝泵运动适用于哪些人群?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第9 版(ACCP-9)《抗栓治疗及预防血栓形成指南》推荐踝泵运动应当被用于存在下肢DVT风险患者,意见推荐等级A。 踝泵运动不仅适用于患者,对某些非患者也有效,妊娠和分娩、长时间保持坐位或蹲位、肥胖、癌症、激素避孕药、激素替代疗法、抗磷脂综合征、感染、制动及吸烟等人群均易发生DVT,这类人群长期坚持踝泵运动,也可从中获益。 但是,踝泵运动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为防止二次伤害,开始使用前应该评估是否有以下禁忌证:血栓形成、股静脉置管、病理性骨折踝部骨折未内固定/石膏固定、骨折影响踝关节功能、全身情况极差、病情不稳定等,要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踝泵运动。 踝泵运动怎么做才能使效果最大化呢? 运动方式决定运动效果,在临床实践中,为将踝泵运动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已有很多研究者对踝泵运动的时机、体位及方式、频率、强度、运动时间与活动角度、力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运动时机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应早期进行踝泵运动预防下肢DVT。早期进行踝泵运动与目前的预康复理念相契合,是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低危及以上血栓风险的患者入院即开始进行踝泵运动; 对于麻醉未清醒的患者(在无禁忌证的前提下),往往因为恶心、呕吐、疼痛、虚弱等不舒适以及管道、监测设备的使用等不配合,可采取被动的踝泵运动及肌肉按摩改善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麻醉消失后,鼓励患者做主动踝泵运动,并坚持到具备完全活动能力。同时,在患者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应该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帮助患者实现由踝泵运动到自由行走的早期过渡。 2.运动体位及方式 对于术后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时宜采取平卧位,相对其他体位其效果更佳。结合舒适性及安全性,采取平卧或半卧位,可能对血流产生不同的影响,但并不影响踝泵运动的有效性。下肢呈伸直状态,进行背伸,即脚尖向上勾;再做跖屈,即脚尖向下伸;最后做踝关节360°环绕。 3.运动频率 每天实施踝泵运动10~15次,每次20~30组。踝泵运动的频率过低,无法达到相应的效果;而频率过高,患者容易因疲劳而不依从,以上节律为踝泵运动的最佳状态。 根据以上频率,可以将踝泵运动安排在早、中、晚或早、中、晚、睡前几个时间节点,每次3~5min,在保证最佳效果的前提下,不成为患者的负担。 4.运动时间 踝关节背伸、跖屈时间并非越久越好,有研究者做过踝泵运动最佳节律的RCT研究,结果显示,足踝跖屈与背伸时间为3s时,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运单次踝关节背伸、跖屈时间为10s的患者( P<0.05)。 因此,踝泵运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缓慢匀速,从跖屈到中立位再达背伸30°,停留3s后再缓慢回复到中立位,停留3s。而环绕动作的持续时间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有待临床进一步探索。 5.运动的角度与力度 踝泵运动的角度可分随意角度、舒适角度、最大角度。有研究发现,踝关节以最大角度或跖屈45°、背伸30°运动时,静脉回流效果最好。 但是,要使踝泵运动的角度标准化,需要借助踝泵运动仪来实现,而对于无辅助仪器的科室,在临床上应指导患者做最大角度的踝泵运动,以提高运动效果。 相对于弹力袜、足底泵等物理预防以及皮下注射抗凝剂等药物预防,踝泵运动既简单又经济,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实施过程中潜在风险低,因此,踝泵运动有必要成为血栓预防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是临床工作中,患者往往因依从性差而影响其效果。 如何提高患者踝泵运动的依从性? 采用新型的健康教育模式,如手机、电视、床头屏等多媒体播放视频,应用踝泵运动量化表格,为踝泵运动编制口令或音乐节奏,制订个性化运动方案,实施多模式踝泵运动健康教育等,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形式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直观认识,增加患者对于知识的掌握度,激发自我效能,进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保证踝泵运动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