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发性骨髓瘤
大家对多发性骨髓瘤比较陌生,不像白血病那样熟悉。白血病比较凶险,导致死亡的情况也比较多,所以大家的关注比较多。 现在临床上对多发性骨髓瘤(简称MM)复杂表现认识不足,还存在很多误区。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复杂,骨痛是最常见的症状,最初疼痛轻,晚期疼痛剧烈,呈进行性和持久性,多发部位依次为下部胸椎、腰椎、肋骨及锁骨。当椎管受到侵害,局部形成的隆起肿块可导致脊髓与神经根受压,这就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病人知觉迟钝、肢体震颤麻痹、大小便失禁与瘫痪。异常增生的浆细胞可使骨髓造血功能下降,发生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因白细胞减少以及异常浆细胞产生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易致肺部感染等。同样原因,异常浆细胞或M蛋白轻链在肾组织内堆垒、沉积,则使肾小管变性萎缩,出现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高血钙、蛋白尿、血尿、水肿尿少等病征,严重时表现为尿毒症。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是体内异常浆细胞过度增生所致的一种恶性肿瘤。增生的浆细胞浸润及其产生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可引起骨痛、溶骨损害、贫血、出血、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高球蛋白、易感染等临床表现。是一个中老年的疾病,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该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已经超过白血病。随着血液系统诊断技术的进步,该病诊断并不困难。由于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惰性”的血液肿瘤,起病缓慢、潜伏期很长。加之多发性骨髓瘤的症状没有太大的典型性,患者哪里有症状就会去相应的科室,不一定会想首先想到可能是血液病,所以很容易误诊;据统计其误诊率高达40%以上。患者常因发热等被误诊为感冒或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而就诊于呼吸科、因骨痛或骨折误诊为骨科疾病就诊于骨科、因蛋白尿或尿毒症就诊于肾内科或中医科等。 对于50岁以上的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骨痛、反复感染、蛋白尿或肾功能损害;而且对症治疗后仍旧不见好转,就要及时做一下骨骼影像学的检查,看有没有多发的骨破坏;然后查血和尿中的免疫球蛋白定量,血和免疫固定电泳,看看有没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即M蛋白);如果发现了阳性结果就需要再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检查来明确。近年来我们血液科通过与骨科、肾脏科、呼吸科等学科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的大夫对该疾病的认识增多,现在他们会经常请我们血液科会诊,看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通过初步的检查诊断,病人就能够得到血液科精准治疗。 高度怀疑或者已经确诊的患者要去血液科寻求专科的诊治。随着近十几年来医学专业水平的提高,该病的疗效也大大改进,患者的生存期大大的延长,所以如果您不幸得了多发性骨髓瘤也不要过于惊慌,正规诊治就好。病变早期无症状患者可严密随访,暂不给药;有症状时给予合理治疗;现在骨髓瘤治疗早已进入轻化疗时代,主要是以靶向和免疫治疗为主(较其他肿瘤化疗温和得多,大多数人都能耐受),有条件的还可行自体干细胞移植。 多发性骨髓瘤如果不治疗,自然病程约6月~2年;虽然本病治愈较为困难,但是初患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效果较好;经过正规治疗生存期明显延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使生存期延长约3-5年;近年来由于卡非佐米、泊马度胺、达雷木单抗、塞利尼索等新药的应用,CAR-T治疗也方兴未艾,该病患者的生存期已经明显延长7~8年,最长可达10年以上。也就是说通过治疗可以使你过上相当正常生活,关键是还可以解除令人痛苦的骨痛、骨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