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故事-聆听生命的低语】 回家
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里,我听见38床老奶奶又开始喃喃自语。那声音很轻,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却固执地一遍遍重复着:"回家...回家..."。
叶奶奶已经九十岁了,严重的股骨骨折和身体的衰竭让她不得不一直在病床上躺着。阿尔茨海默症让她的记忆支离破碎,却唯独记得这两个字“回家”。每天查房时,我都能看见她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渴望的光,握着她满是皱褶的手,她总是使劲拽着,嘴里不停的念叨“回家”。
叶奶奶有两个极为孝顺的儿子,他们每天轮着班来医院陪床。大儿子总是握着母亲的手,轻声细语地哄着;小儿子则每天变着花样带些母亲爱吃的点心,尽管老人已经记不清这些曾经最爱的味道。兄弟俩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安排,他们深知母亲年事已高,基础疾病较多,康复之路充满艰辛,但他们从未放弃希望,始终坚信母亲能够挺过这一关。这样的孝心感动着我们科室的每一位工作人员。
护士长每天都会趁着查房和叶奶奶的儿子们聊很久。我注意到,她不仅详细解释病情,更多时候是在倾听。听他们讲述母亲年轻时的故事,听他们诉说内心的焦虑与不舍。护士长说:"医疗不仅要治身,更要治心。"
春节前几天的一个下午,阳光特别好。透过病房的窗户阳光密密细细地洒在叶奶奶的病床上。护士长又一次和家属长谈后,兄弟俩终于做出了决定——带母亲回家过年。
出院那天,叶奶奶的精神出奇地好。她坐在轮椅上,像个孩子似的东张西望。当经过护士站时,她对着我们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对于这样一个老人来说,家里熟悉的房间、熟悉的气味,或许比任何药物都更能抚慰她的心灵。
年后,我们上门随访。推开门的瞬间,我几乎认不出眼前的老人——她坐在藤椅上,正兴致勃勃地看着窗外的麻雀,脸上洋溢着安详的笑容。儿子说,回家后的母亲睡得安稳了,也很少再闹着要"回家"了。
回医院的路上,护士长轻声说:"有时候,最好的治疗不是留住生命,而是让生命以最舒适的方式存在。"我望着车窗外飞逝的景色,想起叶奶奶出院时那个笑容,忽然觉得,这或许就是医者最大的欣慰——在治愈与关怀之间,找到最适合患者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