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外科领域,脑震荡与脑挫裂伤是两种常见的头部外伤,它们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存在。脑震荡,通常是由于头部遭受外力打击后,立即出现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无肉眼可见的器质性病变。而脑挫裂伤,则是头部遭受暴力后,脑组织发生的器质性损伤,包括脑挫伤和脑裂伤,通常伴有脑实质的出血、水肿和坏死。 对于脑震荡患者,治疗主要侧重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对症治疗。由于脑震荡通常不会留下后遗症,大多数患者能在短期内恢复正常。然而,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如头痛、恶心、呕吐持续加重,或出现意识障碍、瞳孔变化等,应立即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排除颅内血肿等严重并发症。 脑挫裂伤的治疗则更为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轻度脑挫裂伤,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脱水治疗、营养支持等,以促进脑组织的恢复。对于重度脑挫裂伤,尤其是伴有颅内血肿的患者,可能需要紧急进行手术治疗,如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以减轻脑组织的压迫,降低颅内压。 预防脑震荡与脑挫裂伤,关键在于提高安全意识,减少头部外伤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预防措施: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对头部外伤危害性的认识,特别是在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体中,加强安全教育和防护措施。 佩戴安全装备:在进行高风险活动时,如骑自行车、摩托车、滑雪等,务必佩戴头盔等安全装备,以减少头部受伤的风险。 定期体检: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以降低因疾病导致的跌倒和头部外伤的风险。
脑瘤,即颅内肿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它分为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前者来源于颅内各种组织结构,后者则包括转移瘤和侵入瘤等。脑瘤并不少见,其发病率在全身肿瘤中约占2%,儿童期脑瘤的发病率更高。 脑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取决于肿瘤的性质、位置和大小。对于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方法,通常预后较好。对于恶性肿瘤,除了手术外,还需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脑瘤的重要手段,通过开颅手术直接切除肿瘤。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微创手术和神经导航技术的应用使得手术更加精确和安全。 虽然脑瘤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患病风险: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化学物质等,以减少对大脑的潜在损害。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良好的心态。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引发脑瘤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更加关注脑瘤的筛查和监测。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神经外科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由于脑血管的破裂或阻塞引起的大脑血供中断而导致的。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约占85%,由脑血管内突发的血流减少或阻塞引起;出血性脑卒中约占15%,则由脑血管破裂造成脑内出血导致。 脑卒中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类型进行。缺血性脑卒中通常采用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旨在恢复血流。溶栓治疗是通过药物溶解血栓,而血管内治疗则是利用导管等器械直接清除血栓或进行血管重建。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则主要是减轻脑组织的损伤,可能包括手术止血、降低颅内压等措施。 除了专业医疗手段,脑卒中患者还需接受康复训练,以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这包括物理疗法、职业疗法和语言疗法等,旨在帮助患者重新学习行走、说话和日常生活技能。 预防脑卒中,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等都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7-9小时的睡眠,有助于调节生物钟,降低患病风险。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和新鲜果蔬。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以提升大脑功能。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 戒烟限酒,避免尼古丁和酒精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通过实施这些预防策略,我们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保护大脑健康。
会议现场 培训特别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永刚教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张莉莉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杨旭红教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陶涛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黄超教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魏俊教授等国内、省内头痛专家授课。 参会者积极参与讨论,就诊断难点、治疗争议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分享经验和见解,现场氛围热烈而富有成效。
2024年7月1日是建党103周年,宜宾市一医院神外一科胡心英护士长及科室其他党员同志开展了慰问我科退休党员王立金同志活动,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温暖。 胡心英同志和其他医护人员将党组织的温暖和关爱之情送到了老党员的心坎上,并代表党委送上了慰问金和在党50年纪念章。大家与老党员王立金同志促膝交谈,详细了解他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还就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进行了交谈。 胡心英护士长说老党员为我们的医学事业付出了很多心血,做出不少贡献,希望他们能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把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传给下一代年轻人并献言献策,为医学事业添砖加瓦。王立金同志接过慰问金和纪念章,感到十分高兴,激动,并表示要把党和国家的关怀化为动力,继续为医疗工作的开展分享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 此次活动,得到老党员的高度赞扬。通过此次慰问走访活动,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不单只是在节日慰问,在平时也要注重关心他们的生活,使他们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好消息~ 我院学术论文再创佳绩 近期,我院神经外科研究团队成员杨世强,陈有林,杨安强博士等陆续在SCI收录期刊《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IF=5.2 ),《World Neurosurgery》(IF=2.0),《World Journal of Oncology》(IF=5.2)发表3篇SCI文章。 第一篇 此项研究证明了GLR(葡萄糖-淋巴细胞比值)可以作为识别危重非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的一个可靠指标,并且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这一研究结论可以用于临床工作中,指导危重非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管理,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 立体定向穿刺手术对于丘脑-内囊区中等量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明显改善,具有更短的住院时间和更低的并发症率;在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也更好。这一研究结果对于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篇 此项研究为胶质瘤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神经外科团队充分利用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这一重要平台,紧紧抓住临床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研究,近一年内已发表SCI文章3篇,核心期刊论文4篇。 临床为主体,科研教学为两翼,科研是探索临床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针对临床的难点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不断创新,实现临床科研互促,才能推动学科的发展。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医院科研氛围愈加浓厚,相信通过全院临床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不懈研究,在未来会有更多的高质量论文发表!
一、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又称脑动脉瘤,是指由于先天发育不良、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原因导致局部血管病理性扩张,血管壁变薄,随着血流冲击,如同“吹气球”一样,其发病率居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第三位。对于瘤体无破裂或瘤体体积较小的患者,通常可无症状,若瘤体破裂或压迫周围组织可导致脑出血、脑缺血及脑动脉痉挛,进而产生头痛、颈强直、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表现,严重者可有生命危险。 二、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类 1.按照脉瘤大小分类 (1)小型:直径≤1.5cm。 (2)大型:直径在1.5~2.4cm之间。 (3)巨型:直径≥2.5cm。 2.按照脉瘤部位分类 (1)颈动脉系统:包括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2)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干、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分叉、大脑后动脉。 三、颅内动脉瘤的病因有哪些?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与先天发育、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因素有关,年龄、高血压、抽烟、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影响动脉瘤的出血率。举重物、情绪激动等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也会诱发动脉瘤的破裂出血。 1.先天性因素 先天颅内动脉发育异常或缺陷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动脉瘤常与一些先天性疾患如颅内静脉畸形、主动脉弓狭窄、多囊肾、隐性脊柱裂、血管痣并存。 2.动脉硬化 动脉壁发生粥样硬化使动脉壁的弹力纤维断裂及消失,动脉壁强度被削弱而不能承受动脉中大量的血液流动带来的压力从而导致动脉瘤的形成。 3.感染 身体各部位的感染可以形成小栓子,随血液的流动播散停留在脑动脉的末支,少数停留在动脉分叉部位的栓子改变了血液的流动,进而导致颅内动脉瘤的形成。颅底骨质感染、颅内脓肿、脑膜炎等也会由外部侵蚀动脉壁,引起动脉瘤。 4.创伤 颅内闭合性或开放性损伤、手术创伤均可导致动脉瘤形成,其机制为异物、器械、骨片等直接伤及动脉壁或牵拉血管壁造成管壁的薄弱,从而形成动脉瘤。 5.其他 颅底异常血管网症、脑动脉闭塞、多囊肾等可导致脑血管异常或血压升高的疾病也有伴发颅内动脉瘤的可能。 四、需要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有哪些? 1.对于直径>7mm动脉瘤,建议择期治疗; 2.已破裂动脉瘤,需要手术治疗; 3.有临床压迫症状的动脉瘤,需要手术治疗; 4.位于基底动脉尖动脉瘤,需要手术治疗; 5.小于50岁的动脉瘤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6.多发动脉瘤,或有子囊动脉瘤,破裂风险高,需要手术治疗; 7.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动脉瘤破裂风险高,需要治疗。
近 日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 又为2位偏瘫患者 实施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 病例1 万女士,48岁,1年多来,因脑梗死导致左侧肢体痉挛性偏瘫,只有左肩关节能活动,左上肢屈曲僵硬,连简单的端碗、扣扣子、提裤子等日常行为,也无法顺利进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病例2 查先生,36岁,2年多前,因“高血压性脑出血”致右侧肢体偏瘫,右上肢也是屈曲僵硬,活动受限。 经医院副院长、神经外二科主任杨安强博士团队综合评估后,在康复医学科、脊柱骨科及麻醉科通力配合下,成功为万女士和查先生实施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 术前邀请相关科室会诊,精准评估患者病情,设计手术方案 杨安强博士带领团队精细操作,成功实施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 术后,屈曲僵硬的患侧上肢肌张力明显下降,健侧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目前正在积极康复中。 什么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 这项手术旨在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的肢体偏瘫。通过连接健康侧和受损侧的颈7神经,并配合特定的康复训练,重塑大脑功能,使患者的上肢功能逐渐恢复。 手术恢复后还需要康复吗? 需要注意的是,该手术是有一个较长的康复过程,术后康复尤为重要。需要根据神经生长的速度和患者具体的肢体恢复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来促进大脑功能重塑,从而逐渐恢复瘫痪肢体的功能。所有患者均需要进行一年以上的正规康复治疗。 哪些人适合做这项手术呢? 1.脑卒中、脑外伤、脑瘫或脑肿瘤术后等导致上肢痉挛性偏瘫,原发病稳定,且经过正规康复半年以上,功能难以进一步恢复者; 2.本人及家属有强烈的康复意愿。 杨安强 主任医师 博士 党委委员、副院长 神经外二科主任 博士师从国内神经外科领域著名的王汉东教授,曾到加拿大多伦多SicKiDs医院、Hunber River医院、意大利佛罗伦萨Carregi大学附属医院交流访问。发表文章10余篇,SCI杂志收录2篇。 擅长:1.各类显微及内镜神经外科手术,包括颅内肿瘤、脊髓肿瘤、脑血管病、脑外伤及各种神经系统先天性疾病的外科治疗;2.对复杂颅底肿瘤(如听神经瘤、颅底脑膜瘤、颅咽管瘤)和难治性癫痫、帕金森、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等功能性疾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各种神经疑难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完成神经外科各类手术超千例,年择期手术量超过200余台,手术量和疗效达到省内同级医院先进水平。主持省市等各级科研项目7项;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课题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总院)
老年人外伤后可能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 老年人颅内血管更容易破裂,即使外伤轻微也有可能发生颅内出血。因为老年人脑组织萎缩,颅内空间较大,早期少量出血多无症状,随着时间的延长,出血量逐渐增加,才逐渐表现出症状,所以老年人外伤后数周才发现有脑出血也不奇怪。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特点就是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极易被忽视。 哪些症状可能提示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起初可能表现为反应变迟钝、记忆力下降、进食减少、行走不稳或不愿活动,然后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大小便失禁等,所以出现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发生了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 包括保守治疗,微创钻孔引流术(对大多数手术患者,通过局麻下钻一个很小的口子将血肿引流,术后配合口服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以及开颅手术等治疗方法。 如何预防慢性硬膜下血肿? 老年朋友,特别是行动不便者,需有陪护,防止摔伤。锻炼时尽量避免大幅度动作,特别是避免猛烈甩头动作。若不幸出现头部外伤,尤其是出现上述类似症状时,请及时到就诊,行头颅CT检查尽快明确诊断,以避免治疗延误。
2023年9月25日,神经外一科收到一面锦旗,患者袁先生是一名硬膜外血肿患者,在神经外一科的精心治疗下,袁先生术后康复出院。出院当天,袁先生向神经外一科的李泽奇医生送上感谢锦旗。
微创手术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手术方式更加保守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对性的切口,特殊的手术器械,高清显微镜等工具,在最小程度上侵入患者的身体,并且减少手术创伤。 但有些疾病仍需要开颅手术来治疗,这取决于患者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例如对于颅内肿瘤,脑出血等疾病,开颅手术可能是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式。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脑卒中,又叫“中风”,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病因。 它有着可怕的「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脑卒中的黄金治疗时间在3小时之内。 及时救治,70%的病人可以存活;恰当治疗,70%的病人不会留下残疾。 如果发病后,超过3小时未被及时抢救,病人就会发生脑细胞的缺血、坏死。早期识别脑卒中,并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救治极为重要! FAST 快速判断中风 中风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肢体麻木无力、口角歪斜、口齿不清、头晕等。 脸(Face):面部不对称或向一侧下垂。 手臂(Arm):一只或两只胳膊麻木或无力,同时伸出双臂时,其中一只会往下垂。 说话(Speech):说话有困难,声音听起来很奇怪。 时间(Time):如果发现上述 3 项目中任何一个,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往医院。 脑卒中急救的关键动作 已确定病人是脑卒中发病,并且拨打急救电话后,将病人摆放成怎样的体位是正确的呢? 其次,因为脑卒中会出现吞咽功能障碍,因此喂水、喂药也是不可取的。 预防中风,做好这5点 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减少中风发生。 1、远离三高 “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应每年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及早发现“三高”。 2、戒烟戒酒 吸烟和饮酒是脑血管病的第二类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可使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加90%,吸二手烟同样会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此外,过量饮酒也会大大增加脑血管病风险。 3、减重+多动 增加规律的日常身体活动,都可以降低脑血管病风险。 4、饮食均衡合理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合理的饮食就是要低糖、低脂、少盐,同时尽量不要吃动物内脏类的食物。日常多吃蔬菜、水果以及豆制品,适量的搭配些瘦肉、蛋类、鱼类食物。 5、控制情绪,避免激动 心态好的人,往往很难受疾病的干扰。在引发血压不稳定的诸多因素中,情绪占有很大的比例。想拥有稳定的血压,远离中风,就要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切忌大悲大喜。
11月5日,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成功开展显微镜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10月26日,患者邓某因“发现动脉粥样斑块”收入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时病情已有8年,入院前行B超检查提示颈内动脉狭窄79%,入院后行CTA检查有脑梗塞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斑块脱落,导致大面积脑梗塞,进而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 患者术前病变图 这类疾病以往可能采用安置支架,但是由于患者狭窄程度较重,反复出现头晕,症状已经较为严重。科室主任曹相军主任医师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对患者行神经外科应用手术显微镜行CEA(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主刀医生精准定位 术前,曹相军组织全科室医生及副高级以上护理人员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讨论,积极完善辅助检查,做好术前准备,于2020年11月5日13时进行手术。由于术中动脉阻断时间不能过长,会影响大脑供血,所以在进行右颈内动脉血管修补时,阻断动脉后巡回护士开始计时,医生争分夺秒进行手术,最后手术历经2小时20分钟成功完成。 切除的病变组织 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头晕症状也得到了缓解,复查B超显示右侧颈动脉通畅。 神经外科应用手术显微镜行CEA(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具有以下优点: 1.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 2.患者麻醉时间短; 3.术中术区重要结构保护完全; 4.镜下视野更加清晰,剥离斑块更彻底。 5.相对于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费用明细降低。 6.对于严重狭窄者风险低于颈内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颈内动脉狭窄:早期可引起头晕、头痛、局部脑梗塞,一旦病情加重,斑块脱落,可能堵塞颅内大血管,导致大面积脑梗塞,甚至危及病人生命,故头晕头痛需早期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周一全天专家门诊咨询。
“医生,护士,快,救救我孩子!”5月25日,一对夫妇抱着一名婴儿,跟随急诊护士,一路飞快地跑到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神外一科。患儿头部有明显包块,已经意识障迷糊,并且不停地呕吐。经过CT检查,患儿颅骨骨折,颅内血肿,并且显示左侧硬膜外血肿增加,必须马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不然患儿将有生命危险。 左侧顶部硬脑膜外血肿 “孩子是在沙发上玩耍,不慎摔倒以至颅骨骨折,并且因为骨折,造成颅内血管破裂,当时孩子已经意识迷糊了,如果不及时手术,会发生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 神外一科副主任杨安强说,科室从未有过年龄如此小的开颅患者,孩子太小,根据其体重,预估他身上仅有800毫升血液,一旦失血1/4,即200毫升,连一小瓶纯净水的量都不到,孩子就会休克,危及生命,而且孩子太小,麻药的控制难度也很大。杨安强说,血肿如果长时间压迫大脑,孩子术后出现功能性障碍的机率也会增大,看着这个急需开颅的孩子,他感到眼前面对着巨大的难题,但必须迎难而上。 “马上安排手术!”杨安强说,来不及多想,他们马上启动手术准备,影象科、手术室、麻醉师等立即同步响应,很快,孩子被送进了手术室。 手术中 “200毫升血还没有半瓶矿泉水多,因为受伤,孩子在手术前就已经出了不少的血了,因此,手术过程中的止血非常重要。”杨安强说,为了防止孩子失血过多出现危险,整个手术过程中,手术团队一直细心止血,尽可能避免血液流失。手术过程越长,孩子失血的情况就会越严重,风险越大,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手术团队决定加快手术速度。“患儿年纪太小,神经和血管都很细,手术的难度本来很高,再加上手术要快,因此,难度直线上升。”杨安强说,整个手术过程中,手术团队密切配合,原本需要1个半小时才能做完的手术,通过团队配合加快手术速度,顺利达到既定目标,1个小时就完成了手术。 患儿近日照片 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第一天,患儿意识障碍已有所好转,在医生、护士的精心料理下,患儿很快达到了出院标准,近日,患儿在父母的陪伴下出院。(杨安强 范莉 胡蝶)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